個體工商戶個人所得稅核定征收,節稅效果更勝個獨
2021-07-08 10:46:43
從《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七條“對未按照規定辦理稅務登記的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以及臨時從事經營的納稅人,稅務機關核定其應納稅額”的規定中,我們找不到關于程序方面的任何規定。在稅收征管實踐中,存在大量稅務機關未進行充分調查直接核定納稅人應納稅額的情形,稅收核定常常被理解為不需要進行證據調查,即可由稅務機關直接進行核定。 即使到了案件審理階段,在無法可依的情況下,司法機關也并未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解決,由此限制了對任意作出的核定征收行為的控制。
如果納稅人不需要履行協助義務計稅要件就可查明,或者稅務機關盡職權調查就能夠確定計稅依據,自不必進行核定征收個體工商戶個人所得稅核定征收。其次,在納稅人違反協助之義務的情況下,稅務機關無法通過其他途徑獲得納稅人的實際計稅依據,或者成本過高而不適用該方法。納稅人違反協助義務并不必然導致適用核定征收,只有稅務機關盡職調查仍不能獲得相關資料后才可考慮適用核定征收。我國《稅收征管法》對核定方法作了列舉,并且沒有規定方法適用之順序。
稅收核定爭議救濟程序分兩種;一種是一般稅收核定爭議的救濟,包括由納稅人重新提起核定申請,向上一級稅務部門申請行政復議個體工商戶個人所得稅核定征收,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相關的法律規范性文件有:《稅收征管法》第88條,《稅收征管法實施細則》第47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第64條,《個體工商戶稅收定期定額征收管理辦法》第23條,《企業所得稅核定征收辦法》第12條等。另一種是特殊稅收核定爭議的救濟。預約定價就屬于這種情況,當納稅人與稅務機關雙方對預約定價的解釋和執行有爭議時,可先行協商解決。
一個司法理念從建立,到法律確認,再到實踐運用可能需要幾代法律人的努力,更需要社會公眾認識的提高,需要行政給司法徹底松綁。要想建立稅務法庭也需要人事、財力、管理等各方面制度的保障,要做到這些顯然并非一日之功。同時文中還建議對審查標準和證明責任做進一步完善。即使有些問題在立法上,無法特別明晰,但仍應有原則性、程序性的規定個體工商戶個人所得稅核定征收,在司法解釋、案例引導上,仍應有所涉及。
不論學者們把核定征收作為一種稅款征收方法還是作為一種制度來看待,我們能從其定義中看出核定征收的大體適用情形。稅收作為一種債,是一種公法之債個體工商戶個人所得稅核定征收,從稅收債權債務關系角度來看,稅收之債于課稅要件滿足時成立。 核定征收制度不是根據納稅人的納稅申報進行課稅,而是在稅務機關無法獲悉明確真實的資料的情況下,通過行政處分行為來確定納稅人應納稅額。
在我國核定征收的現行規定中,對適用條件、征收程序和核定方法等方面都有不甚清晰的表述,有很多不確定概念,影響法院在司法審查中的判斷,特別是是否適用核定征收,是征、納雙方爭議最多的問題。這些不甚完善的規定致使稅務機關的核稅裁量得不到有效的監督和控制,勢必會有損于稅收法治。對此,可從以下角度進行應對:盡可能對稅法規則加以細化;引入稅務典型案例中的法律適用規則,以減少稅法概念的不確定性;充分發揮稅法的立法、司法解釋作用,限制稅法行政解釋,并注重解釋立場取向,側重對核稅裁量的制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