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支付時不要搞錯扣繳義務人
2021-05-26 17:10:51
當前,很多企業在稅務管理實務中都會涉及對外支付業務。而對外支付因其在扣繳稅基的判定上業務性較強,部分企業由于對稅收法規的把握不準確,引發稅務風險。比如,武漢市江夏區國稅局日前就發現,甲公司由于搞錯了扣繳義務人,進而導致對外付匯時需要代扣代繳的稅基計算錯誤。
?
癥狀:境外付匯未扣繳稅款
?
甲公司因公司經營需要,財務人員到稅務機關作對外支付信息備案,備案金額為1102.6萬元,申報扣繳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接到企業對外付匯的申請后,稅務人員在核對外匯信息時發現,甲公司向某銀行境外子公司丙銀行付匯869.5萬元,無相匹配的扣繳稅款記錄。甲公司財務人員表示對該筆對外付匯行為毫不知情。
?
診斷:扣繳人與稅基都錯了
?
經稅務人員調查分析,甲公司產生稅務風險的原因之一,在于扣繳稅款時沒有厘清稅基。
稅務人員查閱了甲公司的合同,合同顯示甲公司與境內某銀行乙支行簽訂協議,支付的本息合計2.6億多元,其中本金2.5億元,利息1102.6萬元。深入調查得知,甲公司在與乙支行簽訂的《出口應收賬款風險參與合作協議》中約定,甲公司將其在境外的應收賬款債權轉讓給某銀行境外子公司丙銀行,丙銀行向甲公司提供1年期2.5億元風險融資貸款,乙支行承擔保付責任。乙支行作為丙銀行該項業務的代理人,風險融資貸款由乙支行發放給甲公司,到期時甲公司向乙支行償還本金并支付利息。
據乙支行向甲公司送達的《出口應收賬款風險參與業務通知書》及合作協議顯示,甲公司需支付的1102.6萬元的利息中,233.1萬元為乙支行向甲公司所收取的手續費,869.5萬元為乙支行以甲公司名義支付給境外丙銀行的利息。乙支行以甲公司名義申報扣繳企業所得稅,申報金額為869.5萬元,故外匯信息系統顯示甲公司為扣繳義務人,且未有扣繳稅款記錄。
稅務機關對申報稅基869.5萬元進一步作了來源構成分析,確定其中566.97萬元為匯率鎖定成本,即不論匯率如何變動,甲公司償還本息均以《出口應收賬款風險參與合作協議》簽訂時的匯率計算,無須申報扣繳稅款。因此,乙支行是該項業務的扣繳義務人,實際扣繳稅基應為“純利息”302.53萬元。
?
處方:準確判定扣繳義務人
?
企業在處理對外支付業務時,要準確判定扣繳義務人。
甲公司取得風險融資款、償還本金和支付利息均通過乙支行,并未直接和丙銀行簽訂合同,乙支行是丙銀行該項業務的代理人,乙支行是真正的對外支付者,因此,乙支行是該項業務的扣繳義務人,其應以自身名義申報扣繳企業所得稅。同時,企業還要準確判定扣繳企業所得稅稅基。依據《企業所得稅法》以及《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非居民企業所得稅源泉扣繳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第37號)中相關規定,乙支行應以302.53萬元作為利息所得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扣繳企業所得稅,566.97萬元鎖定匯率成本為完全發生的境外的服務,無須扣繳稅款。此外,企業還應準確判定是否扣繳增值稅,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判定往來資金的性質,是否屬于聯行往來業務等,注意對境外服務、境內業務等屬性的判定,按照相關稅收法規,及時處理涉稅業務。